為創新賦能基層發展,武威職業技術大學農業與食品工程學院和護理學院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組建“綠野康橋”農護聯合服務隊,于7月8日—7月10日赴武威市涼州區、民勤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團隊充分發揮“農護結合”專業優勢,聚焦健康科普、農技推廣、耕讀傳承三大領域,通過學科交叉融合新模式,為鄉村振興與健康社區建設注入新活力,生動展現了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責任與擔當。
健康種植雙規并行? 專業融合點亮社區
服務隊深入涼州區靶場社區,創新推出“健康守護+綠色種植”雙軌服務模式。志愿者們通過多媒體現場演示,為社區居民普及肺結核疾病的防治知識,并提供血壓監測與個性化健康指導。同時,結合健康主題,解答居民家庭種植難題,傳授科學栽培與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助力打造安全、健康家庭“小菜園”。醫學與農學的跨界協作,既筑牢了社區健康防線,又培育了綠色生活方式,實現了健康管理與生態種植的有機融合。
從農田到餐桌? 雙專業守護舌尖安全
在永安社區,志愿者們從食材源頭入手,講解農藥殘留規避、科學選材及營養搭配技巧,并深入剖析不良飲食習慣與慢性病的關聯,結合地方特色定制健康食譜,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健康守護。凸顯出農學專業把控生產端安全,護理專業延伸消費端健康管理,二者協同構建食品安全與健康管理的閉環體系。活動不僅提升居民的健康飲食意識,更推動了社區化健康實踐的落地,彰顯跨學科協作,守護群眾健康的創新價值。
田間地頭雙線實踐? 農護融合探索新路徑
在涼州區雙城鎮徐信村,服務隊同步開展農業技術指導與健康環境調研。志愿者們深入田間地頭,實地操練娃娃菜集約化育苗、間苗及生物防治技術,深度剖析農藥使用痛點。同時,走訪農戶調研居住環境,分析露天垃圾與腸道傳染病的關聯,提出環境健康綜合治理意見。“農田+健康”雙線實踐模式,既提升了農業生產安全性,又強化了健康環境干預,生動詮釋了“以農促健、以健護農”的深層聯動機制。
耕讀研學傳薪火? 農護共守文化根脈
服務隊還走進武威市博物館及民勤縣博物館、鄉村記憶博物館,開展耕讀教育實踐。志愿者們共同研習古代農具、絲路農業交流史,挖掘傳統農耕智慧對現代健康生活的啟示,并擔任志愿講解員,向公眾傳遞文物背后的文明密碼。農學聚焦農耕技術傳承,護理延伸健康價值闡釋,雙向賦能揭示“耕以養生,讀以明道”的深層內涵,為守護農耕文明注入了新的時代意義。
“綠野康橋”農護聯合服務隊社會實踐活動突破傳統的單一專業模式,提倡多學科融合,以知識普及作為活動的基礎,增強了參與者的思想意識,從自身到居民,從理論到實踐,讓學子對自己所學專業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從專業出發,由校園走入田間,深入博物館,進入社區,用實際行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